自救创举胸外按压
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术,是人类智慧自救的重要体现,巧妙地运用人体独特的胸腔与心血管特性进行紧急救援。其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当时天津医学院的王源昶教授率先报道了胸外心脏按压的成功案例,而后WilliamKouwenhoven等人发表的国外首篇胸外按压专论,获得了全球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如何精准定位按压位置?这是关键所在。施救者站在患者右侧,以中指为基准,找到胸骨上窝与胸骨下切迹。这两处中指的连线,便勾勒出胸骨的大致轮廓。接着,将双手食指叉开,均匀地将胸骨分为三段。神奇的是,在胸骨中、下三分之一的交界处,正是我们进行胸外按压的精准位置。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的按压手法。施救者用单手掌根紧紧贴住患者的胸壁按压点,另一手掌根则叠在第一位手掌的背部,手指并拢或相握。双上肢如同活塞一般,借助上半身的体重以及肩、背、上肢的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这种巧妙的力度,能让成人患者的胸骨下陷4到5厘米。对于5至13岁的儿童和婴幼儿,下陷的则相应调整为3厘米和2厘米。每次下压后,需放松手臂,让患者的胸壁自然回弹,再行下一次按压。这种反复的动作,保持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频率维持在每分钟约100次。
在紧急救援过程中,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至关重要,遵循着严格的15比2的规则。也就是说,每完成15次按压后,需进行两次吹气。这两种操作相互交替,直至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这种结合垂直按压技术要领、特定频率和比例要求的操作方式,充分展现了急救过程中的严谨与专业。每一步都关乎生命,每一次按压都是对生命的坚守与呼唤,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危机时的坚韧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