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能否参与急救?
关于急救条例立法听证的
新快报消息,一场关于急救条例的立法听证会于昨日盛大召开。会议的核心议题聚焦于广州现行的急救模式以及社区医院在急救医疗体系中的角色。
广州的急救医疗模式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当前,“120中心接到求救电话后再通知最近医院出车”的模式,其合理性与否成为讨论的热点。听证会上,各方代表对此模式提出了多元观点。
此模式依托多家医院的医疗资源来处理紧急情况,其优势在于广州能够充分利用广泛的医疗资源应对紧急状况。该模式亦存在缺陷。一个显著的问题是,急救中心并没有专职的急救队伍,各医疗机构所配备的急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广州市人大代表苏晋中建议卫生主管部门考虑设立专职的急救医护人员。市卫生局代表表示,广州正在朝着专业化、专职化的方向迈进,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否则,医护人员既要完成临床、急诊工作,又要在短时间内出车,实在难以兼顾。值得注意的是,条例草案中并未明确规定急救出车的时间限制。
除了对现行急救模式的讨论,听证会上还提及了社区医院纳入急救体系的问题。有陈述人认为,如果能让遍布各处的社区医院承担急救任务,将大幅提高急救的时效性。对此,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社区医院在技术条件、设施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市民对其信任度普遍不高。现在将其纳入急救体系并不合适。该负责人强调,待城市两级医疗体系完善后,再将社区医院纳入急救体系才是明智之举。
这场听证会不仅是对广州急救模式的合理性进行研讨,更是对整个急救制度的一次深刻反思。代表们纷纷发表意见,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出谋划策。对于广州的急救模式,虽然具有优势,但也存在反应时间较长、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而社区医院纳入急救体系的问题,则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条件、设施条件以及市民的信任度等多重因素。
听证会上,各方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未来,广州将朝着专业化、专职化的方向不断努力,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期在急救医疗领域实现更高效、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广大市民也应提高对应急救援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共同为构建完善的急救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全民参与、共同进退的过程,让我们携手共进,为生命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