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乱服药可导致儿童耳聋
在我国,耳聋是一种常见的残疾人症状,每年新生聋儿数量众多,其中因药物因素导致的耳聋比例不容忽视。许多药物,从普通的利尿剂到抗肿瘤药物,甚至某些传统中药,都有可能成为引发耳聋的罪魁祸首。特别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链霉素,更是常见的致聋因素。
这些特殊的抗生素之所以会导致耳聋,是因为它们会对内耳中的关键细胞——毛细胞造成伤害。这些毛细胞就像钢琴的琴键一样,感知不同频率的声音,将其转化为电能,并传导到大脑皮层,让我们能够听到周围的声音。这些娇嫩的毛细胞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高度敏感,一旦受损,就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感音性耳聋。这种听力损害一旦发生,往往是无法挽回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知识的普及,城市中已经很少再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这无疑是我们远离药物性耳聋的重要一步。在一些小诊所和农村地区,这些药物仍然在使用。甚至在城市中,一些看似无害的药物也可能带来风险。例如,新霉素滴耳液虽然对鼓膜完整的患者无害,但如果用于鼓膜穿孔的中耳炎患者,就有可能导致耳聋。
在结核病的治疗中,链霉素的使用也涉及到风险。在一线药物耐药的情况下,链霉素会被推到抗结核治疗的前线。使用链霉素时需要注意其导致药物性耳聋的风险。一些患者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极度敏感,即使极小量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严重的耳聋。研究发现,这种敏感性可能与遗传有关,尤其是母系遗传。有家族史的人群在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需要格外小心。
对于那些已经出现药物性耳聋的患者,积极的治疗是必要的。虽然这种情况往往是不可逆的,但佩戴助听器或早期植入人工耳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听力。为了预防药物性耳聋的发生,我们需要提高医疗知识水平,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对于可能引发耳聋的药物,我们需要特别警惕。有家族史的人群在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更应谨慎。一旦发现听力受损的迹象,及早干预和治疗是关键。
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医疗意识,保护我们的听力。毕竟,听力是我们感知世界、享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远离可能导致耳聋的药物,尤其是那些对听力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来说,更是需要格外关注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我们的听力,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