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时哪些部位易受伤-
颅脑损伤在地震中的致死率极高,早期死亡率更是高达惊人的30%。地震造成的颌面与五官损伤,不仅导致严重的外观缺陷,更可能引发功能性障碍,甚至因血凝块和组织移位导致的窒息危机。
在地震伤亡中,四肢损伤占比超过半数,且常常伴随着周围血管和神经的损伤。虽然腹部损伤相对较少,但骨盆损伤往往与泌尿系统损伤相伴,后果同样严峻。伤害类型中,骨折尤为突出,软组织损伤亦不容忽视,而挤压综合征则成为第三大常见伤害。脊柱骨折约占骨折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30%-40%的病例可能引发截瘫。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截瘫患者在搬运过程中病情恶化。四肢骨折以闭合性为主,肋骨骨折的断端可能刺伤胸腔,导致气胸或血胸。
当人体肌肉遭受强烈挤压或长时间重压(超过6小时)时,可能会引发挤压综合征。局部肌肉坏死后,蛋白分解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引发休克和肾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即使病情较轻,也可能影响患者未来的肌肉功能。
除了这些直接伤害外,地震还可能导致休克和外伤感染等严重后果。地震造成的饥饿和缺水也是死亡的原因之一。
在急救过程中,自救互救至关重要。地震后的自救互救是赢得宝贵时间的关键,成功率一般在40%-80%之间。挖掘出伤员后,首先要确定其头部位置,迅速清除灰土,暴露头部和胸腹部。如遇窒息情况,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避免硬拉造成二次伤害。每一秒的反应与每一举的救援措施,都为生命带来希望之光。
在这场与自然的较量中,及时的救助和精准的急救措施如同生命的守护者,为伤员争取到生的机会。让我们共同祈愿,每一次的救援都能带来生命的涅槃,每一次的急救都能创造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