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常用药物诱发中风
高血压患者在降压路上需要耐心和稳健。一些患者急于见到疗效,擅自购买降压药物并过量服用,或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种做法如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反而可能使血压急剧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增加脑血栓和中风的风险。对于这样的患者,医生的治疗建议应当成为他们前行的航标,遵循医嘱,稳步降压,才能安全前行。
利尿药物如速尿、双氢克尿噻等,在帮助排除水和电解质的也会使中老年人失去大量水分,导致血液浓缩,容易引发脑血栓。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虽然能退热,但大量出汗后若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同样存在风险。中老年人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该优先考虑物理降温,并注重补充水分。
止血药对中老年人出血性疾病的止血作用显著,但是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特别是脑动脉硬化和血脂偏高的患者更容易受到影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在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以防意外发生。
镇静类药物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等,在发挥镇静作用的也可能抑制心脏、扩张血管。超量应用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影响大脑血流量,形成血栓。还有口服避孕药也可能引起颅内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据统计,大量服药的妇女中,有100人因此住院,甚至有5人因此丧命。而那些长期大量服用滋补保健类中药如人参的患者,也可能面临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中老年人在使用药物时务必谨慎。降压药物的使用不可操之过急;利尿和镇静类药物使用时需特别注意水分的补充;止血和抗凝类药物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在必要时,优先考虑使用物理降温来解热镇痛。对于滋补保健类药物,更应该遵循医师的指导。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健康无价,请珍爱生命。如果在用药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师或药师的建议,确保安全用药。
高血压患者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遵循科学的治疗方式,不盲目追求速效,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逐步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使用,共同守护好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