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是一级致癌物,这4种食物里就藏着它
谈及癌症,人们往往心生恐惧。癌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化学致癌物是主要原因,占据了人类癌症发病原因的80%-85%。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致癌物质,如、亚硝酸、等。
,特别是黄曲霉毒素B1,是一种由黄曲霉菌产生的代谢物。这种物质能够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对人体造成全身性伤害。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将大大增加患癌风险,包括肝癌、肾癌、骨癌、直肠癌、卵巢癌等。黄曲霉毒素还会损害肝脏,引发慢性肝损伤,如肝硬化、肝实质细胞变性等。若一次性摄入过多,还可能引发急性中毒。
那么,哪些食物可能“藏有”黄曲霉毒素呢?
花生是黄曲霉毒素最常见的食物来源。由于花生对黄曲霉毒素的敏感性很强,且富含油脂,黄曲霉毒素容易在油脂中溶解。霉变的花生成为黄曲霉毒素的“大本营”。即使清洗得再干净,也无法去除其中的黄曲霉毒素。长期摄入霉变的花生,将极大提高患癌风险。现在很多人使用花生油,如果选用未经严格筛选的花生,霉变的花生可能混入其中,长期食用将可能导致癌症。一旦发现花生发霉,一定要及时丢弃。
坚果也是日常食物中的潜在来源。虽然营养学家常推荐每天食用一些坚果有益于健康,但前提是坚果质量良好。霉变的坚果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增加肝癌风险。例如,吃到苦味的杏仁、瓜子等,很可能是坚果已经霉变。此时应立即吐出,并漱口。
玉米也是人们常吃的食物之一,但霉变的玉米可能成为黄曲霉毒素的隐藏场所。食用霉变玉米很容易导致感染,增加癌症发生率。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用霉变的玉米。
豆类制品也是日常常见的食物。如豆奶、豆浆、豆腐等,既可作为饮品,也可用作炒菜原料。如果豆类制品发生霉变,将大大提高黄曲霉毒素导致的癌症风险。
在生活中,我们要特别警惕这些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做好筛选和储存工作,尽量避免摄入发霉变质的食物,以维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