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控水法落后惹争议 不强求人工呼吸
关于溺水急救的革新与
随着夏季的脚步临近,溺水事故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溺水者的急救,传统的“控水”方法一直备受争议。近期这一话题被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专家和公众的广泛讨论。
过去,许多人习惯采用“控水”的方式对溺水者进行急救,即让溺水者身体倒置,试图通过按压背部来排出吸入的水分。这一方法近期受到了多位专家和医生的质疑。全国卫生公益热线12320的一篇科普博文引发了这一讨论,而随后网友“急诊夜鹰”和多位认证医生对此提出了质疑和反对意见。
争议的核心在于,“控水”是否真的有效?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武汉知名急救公益培训组织“救护之翼”发起人卢章洪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观点。他指出,根据新的溺水复苏观念,控水并不是首选方法。研究发现,溺水后,气道关闭,肺部并不会大量积水,呛入的水主要进入胃部,不会影响到呼吸功能。而且肺部的少量积水会被人体快速吸收。
相反,“急诊夜鹰”警告说,控水过程中可能造成胃内容物返流甚至误吸,导致心肺复苏延迟。对此,卢章洪也表示认同,并强调应根据溺水者的状况进行分级处理。对于神志清醒的溺水者只需保暖;对于神志不清但有呼吸的溺水者,应采取侧卧以防误吸;对于无反应、无呼吸的溺水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
在农村地区,一些传统的做法如将溺水孩子背在背上跳、放在牛背上颠簸等,都是对控水法的误解和误用。这些做法不仅无效,还可能对溺水者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面对新的医学研究和专家观点,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并更新我们的急救知识。对于溺水急救来说,及时、正确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公众需要加强对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施救。我们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方法上,而应该紧跟医学研究的步伐,不断更新和完善我们的急救技能。
、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合作,加大对溺水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为伤者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