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诸侯发生多次暴乱,为何刘邦分封时却
在乱世之末,诸侯纷纷崛起,共同推翻了暴秦的残酷统治。在这些英勇的诸侯中,有一位英雄以其卓越战功成为了诸侯的领袖。当秦朝崩溃之后,分封各路诸侯的重任落在他的肩上时,他却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道路。
这位英雄便是项羽。在分封完诸侯后,他并未走上称帝之路,而是采用了分封制。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既然项羽已经分封了诸侯,为何还要称帝呢?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实际上,刘邦在取得胜利后,同样有许多诸侯存在,如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等,然而刘邦依然不妨称帝。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刘邦和项羽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呢?
在项羽分封诸侯时,情况并不允许他称帝。灭六国后,大部分六国贵族后裔流落成了平民。尽管他们地位卑微,却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当秦朝末年群雄起义时,他们成为了抗秦的主力。这些六国后裔各自代表自己国家的立场,不会甘心屈居人下。正如战国时期,尽管秦国最为强大,也不敢公然对抗山东六国。项羽虽然在这些诸侯中最为强大,但其他诸侯的力量总和并不逊色于项羽,因此他不敢公然称帝。项羽的性格缺陷也导致他难以称帝。他在分封诸侯时并非根据功劳来分配,而是依据个人喜恶,这引发了许多人的不满。分封后,各地纷纷爆发叛乱,使得项羽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相较之下,刘邦分封诸侯时的情境却有利于他称帝。项羽分封诸侯后的数次叛乱使得天下格局逐渐明朗,形成了以刘邦为核心的汉军集团和以项羽为核心的楚军集团。这意味着原本不甘屈居人下的诸侯开始归属于某个领导核心。刘邦的品行远胜于项羽,他入主关中后深得民心。与之相反,项羽的行为如火烧咸阳、坑杀降兵等,使他遭到天下人的唾弃。更重要的是,刘邦的大方也让他赢得了人心。在垓下之战中,刘邦慷慨地封赏功臣,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人心。而项羽则因其吝啬而被人评价为妇人之仁。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诸侯尚存的情况下,刘邦可以称帝而项羽却不可以呢?原因在于项羽的性格。他的英雄气概让他更适合做一个战场上的英雄,而不是一个治理国家的皇帝。即使他当时真的称帝了,也很难管理好一个国家。
刘邦和项羽的不同选择是基于他们各自的情况和性格。刘邦凭借他的智慧、品行和大方赢得了人心,最终成功称帝。而项羽则因各种原因无法在这一时期称帝。两人的不同道路反映了他们在领导和管理方面的差异,也预示了他们的不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