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明朝的300多万顷耕地都去哪了
按照通常的理解,安分守己的农民是最朴实无华的。只要有一口饭,他们就不会冒险去寻求不确定的未来。在古代的农耕社会背景下,农民也时常成为朝廷压榨和剥削的对象。层层剥削与掠夺,使得农民无力购买其他商品,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到了明朝后期,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土地所有权,这无疑断了他们的生存之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频发,即使朝廷大力镇压,仍此起彼伏。苛政之害,猛于虎也。
在大明王朝建立的初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对手,战事不断。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面对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的局面,实施了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他将耕地分为军田和民田,军田由军队自行种植粮食。在朱元璋的时代,由于监察系统有效运行,的情况并不严重。社会经济逐步恢复,耕地面积也有所增加。在朱棣在位时期,耕地面积的统计数字却出现了下降,这背后的原因无疑是官员的腐败和贵族数量的激增。
随着明朝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逐渐下降,武官们为了自身利益开始动歪脑筋。军田沦丧,被迫投献的现象逐渐显现。各地将领将军田让给地方豪强或自己私吞,导致军户失去耕地,开始大量逃亡。这不仅削弱了明朝的国防力量,还增加了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在明朝末期的农民起义中,部分明军甚至倒戈投入了农民军的阵营。
明朝的税收系统存在巨大问题。官员、贵族以及有功名的文人们无需交粮纳税,这部分负担自然转嫁到了广大农民的头上。为了生计,一些农民选择将耕地变更到士绅大户名下,以减轻自己的负担。这也导致了明朝可征收赋税的耕地越来越少。
在张居正主持的改革中,经过重新丈量田地,得出的数字仍然偏低。张居正去世后,他的改革成果被废除,明朝的耕地面积继续下滑。到了崇祯皇帝时期,面对风雨飘摇的明帝国,即使追封张居正为“国师”,也已无法挽回颓势。为了与后金征战,崇祯皇帝增加了赋税,这进一步激化了农民起义,大明王朝最终在内忧外患中崩溃。满清王朝建立后,重新丈量全国耕地得出的数字是1100余万顷,对比之下更加凸显了明朝农民的苦难和压迫。满清王朝同样未能摆脱这种剥削与压迫的恶性循环。
以上便是关于苛政猛于虎、明朝耕地数量的变迁以及农民所遭受的苦难与压迫的全部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以获取更多解读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