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东北到底有多富有
在清朝末年,满清解除了对东北的封锁,允许民众进入这片广袤的土地生活与开发,由此引发了一场“闯关东”的浪潮。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东北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曾经被誉为“北大荒”的地方,如今已变成富饶的“北大仓”。人们生动地形容这里:“棒打狍子瓢舀鱼”。
随着清的灭亡,民国时期的到来,东北在民国的管理下持续发展。在张作霖统治东北的时期,东北的交通、教育、经济、医疗等各个行业迎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高峰。
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已成为亚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北,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甚至包括东北的年轻人,也普遍认为当时的历史是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但随着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从经历过那个岁月的老人的讲述中,我们得知当年的东北相当富有。如果我们以现在的经济标准来衡量,当时的东北(包括黑吉辽、蒙东、热河等地)的GDP不仅在全亚洲排名第一,而且在全球排名第四。其工业总产值更是山海关内各省总和的19倍。
在教育方面,张作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高。以东北大学为例,这所大学的教授工资高达360元,而且一律以银元支付,从不拖欠。在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前,银元都是仅次于黄金的硬通货。
在1920至1930年间,一块银元在上海能买到近18斤上好的大米或7斤猪肉或8尺布(以上物价以当时上海的价格为准,当时上海的物价为全国最高)。想象一下,一个东北大学的教授一个月的工资能购买近一万斤大米!相比之下,清华和北大的教授工资为每月300元,南开大学则为每月240元。东北大学最鼎盛时期,如章士钊等人的工资最高甚至达到每月800元。由此可见,当年在东北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的工资待遇是相当可观的。
至于普通老百姓,二三十年代的东北家庭一般拥有5至6口人,大一点儿的家庭甚至可能有十五六口人。农民家庭虽然不太富裕,但一个月至少能赚四块银元。对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家庭来说,四块银元虽然不多,但足以保证一家人吃饱饭。如果家里再经营点儿小生意,比如开个小旅馆或小卖部,每月收入五六十块银元也是有可能的。
当时的东北三省在中国人眼里就如同今天的北上广深一样繁华。许多艺人、明星纷纷到东北赚钱、走穴。甚至当时各地的大学教授也跳槽到东北教书。东北的大学经常从清华、北大、南开等知名学府挖掘优秀教师资源。
以上内容全部来自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东北,至于更多细节和故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让我们一同那段历史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