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军平叛安史叛军用了八年之久
盛唐的荣光与安史之乱的背后
今天,风趣网的小编带大家走进盛唐的历史迷雾,探寻那场震撼人心的安史之乱。提及盛唐,我们总会想起那场让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叛军攻入长安,高层接连内讧,安庆绪、史思明父子相继陨落,唐军平叛历经八年艰辛。
大唐王朝在此之后荣光不再,虚弱的一面暴露无遗。这究竟是何原因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及大唐府兵制的转变。
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大唐王朝。统一全国后,他实行了府兵制,设立了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其中二百六十一个位于关中,保卫京师长安,形成了外轻内重的军事布局。
随着边境的拓展和周边国家的崛起,大唐王朝的边境需要更多的军事力量。公元七百二十三年,为了加强对边境的控制,设立了九边节度使,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这一变化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后,拥兵二十余万,九边十镇的总兵力达到了五十万之众,而关中的中央直属、宿卫仅有八万人不到。一旦中央朝廷出现动荡,边镇便会失控。
唐玄宗后期,随着能臣姚崇的去世,他逐渐走上了享乐之路。改元天宝之后,朝政更为腐败,给了一些野心家可乘之机。公元七百五十五年年底,安禄山因将相失和而悍然叛乱,率领十五万大军南下讨伐中央朝廷。
面对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大唐王朝一时无法调动大军平叛。封常清不敌后弃守洛阳,退守潼关。唐玄宗却接连犯错,罢黜封常清,强令哥舒翰出关与敌决战,结果中央军大败,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
郭子仪正在朔方统兵,积极打击叛军,准备进攻其老巢范阳。另一位名将则收复了河东镇,攻下常山,准备与郭子仪配合进攻范阳。但随着潼关连折三将,郭子仪等人不得不退兵,前往关中接应即将“西巡”的朝廷。
如果唐玄宗不犯昏招,有高手固守潼关,安史叛军覆亡将指日可待。太子李亨在百姓的挽留下登基为帝,继续大力支持郭子仪、李光弼平叛。唐军在相持之际,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后来,在唐军的努力下,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
文章生动描绘了盛唐的荣光与安史之乱的背后故事,让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影响。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程令人深思,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