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才无德的刘类凭什么能稳坐官位
曾有人说,乱世之中用人更注重才能,而太平时期则更看重德行。总有些例外,比如那位被百姓唾弃的官员刘类。他是高阳人,曾几度担任太守之职,却在任上表现得既无才又无德,令人费解的是,他依然稳坐官位。民众对他极为不满,赠予他“三不肯”的绰号,诅咒他早日离任。究竟为何他能如此长久地留在官场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让我们一同。
刘类在弘农太守任上,拥有下属官吏二百余人,却从不让他们休假。无论郡内是否有紧急事务或自然灾害,他只是利用他们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务。一旦有人犯错,不论轻重,他都会当众责骂,甚至用乱杖殴打。他还让人挖地寻钱,导致城市内到处都是坑洞。
刘类的虚伪更是令人发指。他表面上提倡节俭,出行前命令下属不得特意招待或送礼。他私下里却暗中记恨那些没有送礼的官员,并恶意中伤他们。他的行为缺乏信义,对任何人都持怀疑态度。他派遣高级官员外出办事时,总会派出小官跟踪监视;晚上则使用专门的人员盯守官员。他的行为让人心寒。
曾经有一次,刘类在民家住宿时,误将一头猪误认为是官员们私自杀戮。五官掾孙弼为他解释原因时,刘类明知自己错了,却仍然假装生气。他对人的不礼貌行为还有很多。
在古代,百岁老人往往受到官员的重视。弘农郡有一位百岁老人尹昌,听闻刘类要经过,便想让儿子扶着他去见一见这位太守。刘类却大声呵斥尹昌的儿子,让他用这样的死人来见他。他的这种行为令人心寒。其实官员重视长寿老人是一种象征,表明他们对长者的尊敬以及治理有道。然而刘类的行为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过去的人们对于不得民心的官员会进行讽刺,但对于“三不肯”的官员却不会这样做。“三不肯”指的是不愿迁职、不愿免职、不愿死亡。然而刘类的行为引起了官吏和民众的愤怒。有人在他的门上题字说:“刘府君有三不肯。”意思是他的结局只能是“迁、免、死”。然而刘类并没有因此改正自己的错误。
后来西征路过弘农郡时,人们联合起来控诉他的荒诞昏聩,最终他被免去太守之职,调任五官中郎将。尽管他的行为对弘农民众有所震慑,但他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为什么呢?《魏略》中的一句话道出了真相:“善修人事”。这意味着他善于巴结上司,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封建社会的官场似乎就是一张人际关系的网,即使是最优秀的领导者也不能完全避免混入滥竽充数者。而刘类的危害远比滥竽充数者要大得多!他的故事令人深思,也为我们揭示了官场的某些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