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都能造出300毫米的重炮 到了民国时期为

奇闻异事 2025-07-26 02:41www.xiang120.cn溺水急救方法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军工演变史

对于晚清重炮的奥秘,很多人可能了解不多。接下来,就跟随风趣网小编一起去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自第二次战争之后,清开始意识到西洋武器的威力。尤其在恭亲王奕訢的推动下,从1861年起,清逐步引进西式武器,武装清军。这一转变,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正式开始。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作为这一变革的先驱,早在洋务运动开始前,就已从国外购买洋枪洋炮来武装自己。李鸿章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了西式武器的威力。在激烈的战斗中,弹药消耗巨大,完全依赖进口的成本高昂且供应不稳定。于是,在洋员马格里的建议下,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弹药工厂,为淮军自造军火。此后,其他地区和清也纷纷开办军械所,生产弹药,仿造西洋枪炮。

从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到1912年清帝退位,这51年间,清及其地方督抚共开办了42家军工厂。这些工厂生产了各类、、、火炮、、炮弹、等大量武器,还制造了数十艘军舰。这其中,就包括题主提到的300毫米重炮,它是1890年江南制造局仿造的阿姆斯特朗800磅子后膛要塞炮。

要说明的是,这种800磅子后膛要塞炮虽然口径大,但在当时已经显得落后。从技术角度看,它甚至不如江南制造局后来生产的阿姆斯特朗中口径速射炮先进。而且,这种大口径要塞炮只能安装在炮台上使用,需求有限。江南制造局并未大量生产,1893年后便停止了生产。

进入民国后,虽然经历了长期的政局混乱和军阀混战,但军工建设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军阀们为了扩军备战的需要,不仅扩建和改进了清末的军工厂,还自己新办了一些兵工厂。随着技术的进步,国内军工生产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到了南京国民时期,新军阀混战刺激了军工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生产的最大口径火炮是东三省兵工厂仿制的日式240毫米炮。不过从技术角度看,生产这类重型火炮并非易事,这主要基于当时的需求和技术条件限制。对于移动作战而言,更迫切的需求是机动性强的炮、山炮、野炮和迫击炮等。尽管如此,如果单纯想造一门口径超过300毫米的火炮,当时的技术条件还是能够实现的。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军工生产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从最初的引进和学习到自主研发和生产,中国的军工产业逐渐壮大并在不断摸索中前行。

Copyright © 2015-2025 www.xiang120.cn 急救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急救知识,急救措施,湖南急救网,急救包,溺水急救,触电急救方法,世界急救日,海姆立克急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