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日报谈扫码点餐!
在西北某城市,王老师的用餐经历引起了广泛关注。当他走进一家餐厅,准备享受一顿美食时,却被服务员告知只能通过扫码点餐。这让王老师不禁产生了疑惑,难道纸质菜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如今,许多餐厅纷纷推出了“无接触服务”,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完成排队、点餐、结账等流程。这种服务方式既方便了消费者,也降低了餐厅的人工运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有些商家完全废除了人工点餐服务,只提供扫码点餐,这让一部分消费者感到不满。
贾姑娘是一位40岁的保险从业人员,对于移动支付等消费新模式并不排斥。她认为,在点餐过程中与服务员交流,挑选自己喜欢的菜品,是一种愉悦的用餐体验,而扫码点餐无法完全替代这种人际交往的过程。扫码点餐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减少,甚至给人一种匆忙用餐的感觉。在贾姑娘看来,扫码点餐应该是可选的选项,而不应该是唯一的选项。消费者应该有权选择是否使用扫码点餐,而不是由商家强行推行。
与此一些老年人在面对扫码点餐时也遇到了困难。陈老师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虽然也在使用智能手机,但操作并不熟练。他提到,在餐厅扫码点餐常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页面上的字体太小,看不清楚,而且操作步骤繁琐,一不小心就会点错,只能重新开始。
还有一些消费者不愿意使用扫码点餐,是担心信息安全问题。有些商家在扫码点餐时,强制要求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或者下载应用程序,然后不断推送垃圾信息。还有的商家在点餐时要求消费者提供姓名、电话等各种信息,或者要求开通定位权限,这让一些消费者感到不安。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力维护法钻研会副秘书籍长陈音江认为,商家采用扫码点餐的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滥用。在点餐方式上,消费者享有充分的选择权,既有权通过服务员点餐,也有权选择扫码点餐。商家不能只考虑成本,而不考虑消费者的实际体验,更不能忽视一部分老年消费者的需求。扫码点餐还需要注重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
对于餐厅来说,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是必要的,既要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也要考虑到老年人的操作习惯。在推行扫码点餐的也要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避免过度采集和利用消费者信息,采取足够的安全技术和措施来保护消费者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便捷服务与消费者权益的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