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实在的茅山讲士:茅山讲士和讲士有何辨别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香港的影坛上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电影类型——灵幻工夫片。这类电影以灵异妖魔与工夫笑剧为特色,引发了一股观影热潮。其中的《僵尸教师》、《一眉讲人》等影片更是名噪一时,林正英扮演的“茅山讲士”形象深入人心。电影中的“茅山讲士”究竟是何方神圣?与香港民间宗教文化又有怎样的联系?
“茅山讲士”与香港民间宗教文化
香港的民间宗教文化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外,还有喃呒、六壬、茅山等民间教派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宗教神职人员,而是被称为“民间典礼博家”。他们的典礼融合了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的实质,并带有巫术因素。
在电影中,林正英所扮演的“茅山讲士”形象,其妆扮与民间的“喃呒佬”有相似之处,都带有浓郁的地区色彩。而其行咒施符、劾鬼驱邪的情节,则属于另一种“茅山师”的术数。
实际上,香港的“茅山讲士”并非真正的讲士,而是多种身份在香港民间宗教文化背景下的交融产物。新界北部地区传播的《讲统永传》中提到:“其习或为黄冠道士、或为告斗星巫、或演法茅山、或设送邪煞。”三者原本界限分明,但在香港民间宗教文化的背景下,教派之间互相杂糅,连本地人也难以分清他们的身份差异。
电影中的“茅山讲士”形象,实质上更多的是展现行茅山法的巫师,民间称之为“茅山师”或“茅山师父”。这里所说的茅山法,是民间巫法的一个流派,与正式的讲教茅山上清派并非同一回事。
讲教茅山上的“上清讲士”
真正的讲教茅山上清派,是以江苏句容茅山为核心发展而来的上清派。该派第一代宗师是南岳夫人魏华存。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则是第九代宗师,他在茅山开设讲馆教授《上清经》,使得茅山成为上清派的活动中心。
到了唐代,讲教合流,有茅山与露台山等支系。露台山讲士应夷节的学道经历被视为上清讲士的人生标杆。他的终身经过学习三洞典范,赢得相映法位的过程,与电影中执行驱鬼技巧的“茅山讲士”截然不同。真正的茅山上清派在六往精神史上具有关键位置,与民间社会流行的巫法茅山教并无联系。
电影中的“茅山讲士”形象是受到香港民间宗教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与真正的讲教茅山上清派并无直接关系。因为电影的强势作用,才让部分观众产生了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