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是如何靠着长相拿下科举的头名的
唐朝科举制度下的特殊风景
唐朝,一个人才井喷的辉煌时代,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发展。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科举制度的一些细节却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那些不那么严格的方面。唐朝的科举考试并没有采用“糊名制”,这无疑给考生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使得走后门成为了一种可能。举子们常常将自己的得意之作编辑成册,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声望的人看,这种风气甚至盛行到成为一种制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天才也往往难以抵挡这种诱惑。
在这个时代,行卷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风景。举子们在考试前将自己的佳作展示给有影响力的权贵人物,以此争取更多的机会。诗人张九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成功地打通了公主这一重要关节。公主写信给主考官,推荐张九皋为第一名。而王维则是通过岐王的帮助,以才艺赢得公主的赏识,进而获得科举的成功。这些故事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在笔记小说中却屡见不鲜。
除了行卷之外,还有其他奇特的方式使人一举成名。有的才子在东市购买价值百万的胡琴,然后当着众人的面将其砸碎,再展示自己的文章,从而一夜成名。还有人通过与太学博士的交往,拜访考官,以巧妙的手法获得录取。这些故事虽然在现代看来有些离奇,但在当时却是真实存在的现象。
尽管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这些故事,但行卷之事的确实存在。这种考试制度虽然漏洞百出,缺乏严肃性,但在唐朝却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诗人。盛唐和中唐时期,是行卷风行的时代,也是杰出诗人纷纷涌现的时代。举人以传奇小说行卷的方式,更是推动了唐人的小说创作进入高峰期。这种选士制度主要依靠主考官的眼力、品味、良知和判断力,似乎对唐代的文官选取并未造成什么伤害,反而有所裨益。前提是这些走后门之人确实有真才实学。
如今的考试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每年仍有少数考生凭借独特的才华被破格录取,但这只是少数个案,无法复制。在一个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充斥着不公平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考试背后的公平问题。与其争论如何变革考试制度,不如先解决考试背后的公平问题。毕竟,唐朝的行卷制度虽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在现代环境下却难以复制。我们应该从唐朝的科举制度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现试制度,使其更加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