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当初是在举国拥护下称帝的 为什么十五年后
亲爱的读者们,如果你一直在思考为何王莽的新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可能会为你揭示其中的奥秘。让我们跟随风趣网的小编一起,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王莽,作为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儿和表弟,以谦恭俭让的美德闻名朝野。他在绥和元年(前8年)接替叔父王根担任大司马,开始掌握朝政。一年后他就被罢黜。隐忍六年后的王莽,在汉哀帝驾崩、朝中动荡之际,支持姑妈临朝听政,并再度出任大司马。
重新掌权后,王莽扶立了汉平帝和孺子婴两个傀儡皇帝,通过欺骗和胁迫的手段,从王政君手中获取更大的权力,最终甚至成为“假皇帝”。在百姓的拥护下,王莽在初始元年(8年)十二月篡汉称帝,国号为新。为何这个新朝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走向失败呢?
王莽的失败,源于他的“托古改制”。这位皇帝刚登基就实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试图用周礼来建设一个平均的社会。这些改革并未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豪强之家对平民的剥削,导致天下动荡。
新朝建立后,王莽为了彰显改朝换代的业绩,频繁更改官名、地名和币制。他的性情浮躁,经常对不中意的名号一改再改,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加深了民众对新朝的反感。
不仅如此,王莽还试图更改周边异国异族的名号,以满足其虚荣感。在一次与匈奴的交锋中,王莽派出使者携带新铸造的印章出使匈奴。这一举动却引发了匈奴单于的愤怒,导致双方长达十年的战争。
为了对付匈奴,王莽派出大军屯驻在北方边境。军纪败坏,耗尽了帝国的财力和人力,导致民间困苦不堪。与此地震、旱灾、蝗灾接连不断,饥荒遍野。官府非但没有赈济救灾,反而征索赋税,导致大批饥民啸聚山林造反,形成了绿林军和赤眉军两大义军集团。
地皇三年三月,绿林军在昆阳大败王莽率领的新军主力,队伍规模迅速扩大至数十万人。次年二月,绿林军在南阳淯水河畔拥立汉朝宗室为皇帝,复国号为汉。此后,更始大军进攻关中,意图消灭新莽政权。
关中百姓深受王莽之苦已久,所以更始大军进入关后后得到了民众的积极响应。在混乱中,王莽逃至渐台,最终被杜吴等人杀死。他的头颅被展示给百姓示众时受到了残忍的对待,“共提击之”,甚至有人切食其舌。最终他的头颅被历代皇室所收藏于武库中直至西晋时期被大火焚毁。这位开国皇帝的结局堪称史上奇闻令人扼腕叹息。通过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以及顺应民心的重要性否则即使建立了新的政权也难以长久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