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阮籍为什么会有穷途之哭&rd
在魏晋的古老官道上,一辆破旧的牛车缓缓前行。车上,一个峨冠博带的儒生独坐其中,他的双肩不时耸动,全身颤抖。这辆老牛车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只是凭拉车的老牛悠悠前行。有时它会偏离官道,驶入羊肠小路,不知走了多久,直到路的尽头。
面对前方的穷途末路,儒生放声痛哭,他的哭声震天动地,连天地都为之变色,草木都仿佛在为他含悲。他的哭泣并非软弱,而是对现实世界的绝望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即将代魏自立的司马氏政权象征着中国社会的穷途末路。这一历史阶段充满了黑暗和血腥,政权多变,专制统治盛行。许多文人名士遭到了残酷的摧残和屠戮。一流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如今仍活跃在中学、大学课本里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阮籍,作为这些名士中的一员,他的穷途之哭成为了历史的绝响。当他驾着牛车踏上这段旅程时,他便知道每一条道路都是死路。除了理解和同情,我们还能苛求他什么呢?
有一天,阮籍来到了广武——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他面对的是铁戟未销、血染河赤、刀光剑影的战场遗迹,发出“世无英雄”的感慨。他心中的竖子不仅仅是遥想中的项羽、刘邦,也包括当世的英雄如曹、刘、孙等。阮籍没有疯,他只是保持了他的本真而已。然而在这个时代,真人却难以立足。于是阮籍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穷途之哭和独特的青白眼之中。
阮籍经常不说话,却以眼睛为道具,用“青睐”、“垂青”“白眼”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瞳仁黑白分明,正眼瞧人时显得青眼盈盈,斜眼看人时则是白眼翻翻。
阮籍的穷途之哭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内心难以抒发的抑郁愤懑之情的发泄。魏晋时期,司马氏掌握政权,大杀异己,文人志士多遭迫害。阮籍身处其中,报国无门,整日躲避迫害。他对世人的评价并无臧否,清醒时怕被人抓到言语上的把柄而不敢言,只有在酩酊大醉时才能发泄心中的不满。
阮籍的穷途之哭看似疯癫,实则是他内心矛盾、痛苦的发泄。他与司马氏的关系微妙,既不能像嵇康一样正面反抗司马氏的统治,也不愿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为司马氏服务。他的穷途之哭既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是对自己内心难以抒发的抑郁愤懑之情的发泄,包含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