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灭国之后,他们的后人在哪里
远古的西夏国,在公元1038年悄然崛起于中国西部,辉煌百年后,于1227年被蒙古铁骑无情地踏灭。随着国家的消亡,西夏的典籍、文书、文物、古迹犹如湮灭的星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西夏的后裔,这个神秘而飘渺的存在,却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悄然开启了他们新的旅程。
西夏灭亡后,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经过岁月的沉淀与融合,西夏后裔逐渐融入华夏各族之中。他们分散在四川、西藏、青海、甘肃等地,部分人也流落到湖北、河北等地。他们不再是独立的党项族,而是逐渐汉化、藏化、蒙化、回化,甚至部分迁入了中亚和尼泊尔。其中,河北、河南、安徽等地成为西夏后裔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他们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共同繁衍生息,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北京居庸关、河北保定等地发现的西夏文碑,见证了部分西夏后裔逐渐融入汉族的历程。在河西一带、江浙地区,也有记载证明西夏后裔的存在。在陕北米脂、横山等地,许多拓民可能是西夏党项拓跋氏的后裔。这些党项人在历史的洪流中,与汉地居民经过多方面的融合,他们的独特民族文化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除了融入汉族外,部分西夏人在蒙古的统治下,仍保留了他们的独特文化。据西夏文献记载,西夏的先人党项人被称作弥药人。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灭西夏后,部分西夏人投降或被俘虏,成为蒙古人的一部分。在鄂尔多斯高原,原西夏国民被称作“木讷”,他们是西夏人的后裔。部分西夏人跟随蒙古军队信奉了教,逐步回化,融入到回族中。
更为神秘的是,部分党项人在经过数千里跋涉后,在今四川省甘孜自治州的木雅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建立了小政权,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习俗。当地藏族居民中流传的关于“西吴王”的传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些西夏后裔。他们的语言被称作“木雅语”或“道孚语”,与古代的党项族语即西夏语有着紧密的联系。藏语的“木雅”一词,更是与宋元时代的“木讷”等词汇相互印证,表明部分党项族人在西夏亡国后逐渐藏化。
如今,西夏后裔已经遍布中国各地,融入华夏各族之中。古城西安发现的西末帝后人李培业和他珍藏的皇族家谱,以及安徽发现的两部互相印证的西夏后裔家谱,都证明了西夏后裔的传承与融入。这些生动的历史见证,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例证。他们承载了历史的沧桑与荣耀,成为了华夏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