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蝇头小利涉嫌“帮信”犯罪

奇闻异事 2025-07-26 15:18www.xiang120.cn溺水急救方法

深化警惕:远离“帮信”犯罪,守护个人信息与网络安全

本报记者周宵鹏报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其中帮助络犯罪活动已成为新型犯罪形态。近日,《法治日报》从河北省衡水市公安局获悉,今年以来已有153人涉嫌帮助络犯罪活动罪,警示我们切勿为蝇头小利陷入法网。

帮助络犯罪活动罪是刑法修正案(九)增设的罪名,主要针对为网络犯罪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的行为。随着警方对德国网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帮信”已成为打击的重点之一。许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村民、农民工等群体,在卡贩子的诱导下开办实名手机卡、银行卡,不仅牺牲了自己的信用,还会受到法律严惩。

河北省公安厅刑事警察总队大要案侦查支队政委孙玉昭痛心表示,非法开办贩卖德国网话卡、银行卡是德国网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的重要根源。根据通报,河北省涉案手机卡、银行卡数量惊人,全部被贩卖至各类犯罪团伙,用于实施诈骗、网络、网络等非法活动。

不久前,石家庄市公安局打掉一个为境外集团开贩银行卡的“洗钱”犯罪团伙,涉案总金额高达5000余万元。该团伙头目在网上发展下线,招募人员收购银行卡“四件套”,并将其连接到公司后台,供“会员”充值,通过第三方洗钱、提现、转账等方式转移赃款至境外。

一些人为了少则几百、多则千余元的利益,将银行卡、手机卡出售,其实已经将自己的“身份”同时出售。一旦不法分子借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实名办卡人就变成“替罪羊”。

刑法对帮助络犯罪活动罪有明确规定:明知他人利用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的,情节严重的将受到法律制裁。一些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没有直接参与犯罪就不会触犯法律,然而这种心理无法为其行为脱罪。

警方提醒,法条详尽,莫存侥幸心理。帮助络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出售个人银行卡、手机卡等,还包括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甚至将个人微信号出租给他人,用于网络诈骗等非法活动,也涉嫌“帮信”犯罪。

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切勿因为一时的利益而陷入犯罪的深渊。保护个人信息和网络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网络安全,共建和谐家园。

上一篇:伤官制杀的女命是不是好命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5-2025 www.xiang120.cn 急救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急救知识,急救措施,湖南急救网,急救包,溺水急救,触电急救方法,世界急救日,海姆立克急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