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前的古人吃饭都是以分时制为主 宋朝后为
对古代饮食文化着迷的朋友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寻古代饮食方式的演变历程。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历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唐宋时期开始,我国的饮食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分食制逐渐被合食制所取代。那么,这一变革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汉代,分食制是主要饮食方式。由于当时饮食坐具和桌具的变革,分食制开始逐渐走向合食制。最早的饮食座具是席,人们聚会宴饮或平时吃饭时,将食物摆放在席上,以双膝着地、跪坐在席上进行饮食活动。到了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用具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北方游牧民族以迁徙多变的传统生活为主,他们携带的胡床作为野外用餐时的临时性座具,逐渐传入中原地区。这种饮食工具的出现,让中原百姓的传统坐姿由跪坐逐渐演变为垂足坐。
到了唐朝时期,满足垂足坐的各种墩登坐具在上流社会开始普及流行。在《》中记载了一种有靠背、有托手的绳床,这种坐具可以看作是现代椅子的前身。随着后世的不断改造发展,绳床演变成了种类齐全的汉式座椅。从画作《韩熙载夜宴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聚会宴饮时所用的桌椅已经与现在的桌椅十分接近。这一时期,饮食桌椅的形制基本已经定型并延续至宋朝。
正是由于这些高桌大椅的出现,为中国传统的分食制向合食制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垂足坐的汉式坐具代替了跪坐,而有一定高度并且面积较大的新式桌具则为食物可以集中摆在桌子上提供了一个特定条件。如此一来,人们可以围坐在一桌共食。经过前朝桌椅漫长的发展变化,高桌大椅基本定型,自宋代以后,合食制成为了饮食方式的主流。
到了宋代,人们完全接受了共食共器的饮食方式。高桌大椅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食共器的饮食机会。为了避免饮食时津液交流,唐朝时期即便人们围坐在一张桌子前,仍采用一人一份的饭菜方式。到了宋朝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开始到茶肆酒馆中一同围桌而食,推杯换盏。民间氛围和谐的合食制逐步得到了人们的接受与认可,推动了合食制的流行与发展。合食制成为宋朝以后历朝历代沿袭的饮食主流。
中国古代合食制的出现、定型、承袭至今的原因,是由于饮食坐具和桌具的变革、经济繁荣发展以及民间氛围的推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历史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