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本和楚怀王虐心的恋情小说
屈原与楚怀王的故事:一条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之路
或许大家对屈原并不陌生,初次接触他的文字,便是在小学的课本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熟悉的诗句,出自他的《离骚》。而让我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却是高一语文课本上的一段《离骚》节选。
其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那些女子嫉妒我秀美的眉毛,诽谤我善于淫邪之事。为何她们会嫉妒屈原的本领,为何会诽谤他淫邪呢?这确实令人费解。
于是,我上网找到了屈原的《离骚》全文,发现从头至尾都充满了自荐之心。文中先介绍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夸赞自己的天赋异禀,却不被朝廷重用。还有对楚怀王的指责,以及被宫中嫔妃嫉妒却显得时尚独特,常常以各类花卉自比,不沾染世俗尘埃。他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坚持追求道理,不断探索等等。
在我看来,这分明是一卷关于楚怀王的故事书(我认为楚怀王是个用人唯亲的人,有历史为证)。屈原当时不仅是表达忠诚,还带有自荐之意,一石二鸟。他的自荐是出于真心,还是只是为了自荐而自荐,就有待商榷了。
即使如此,楚怀王对屈原依然是不理不睬,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屈原的两次流放说起。那时,虽然秦国还没有统一六国,但由于有张仪这样的能人,秦国的国力自然很强大。而楚国由于许多老贵族不思进取,国力自然不如秦国。秦国提出结亲并退兵的情况下,国内一片赞同之声,而屈原却提出了反对。为什么呢?
官方说法是屈原认为这是秦国的诡计,整个结亲事件背后是张仪为了吞并楚国而设下的棋局。而屈原反对的另一个原因则更容易理解。他曾与楚怀王有过深厚的感情,自然见不得自己的国家与别国结亲,担心这样会使得楚国处处受制于人。屈原全力反对这门婚事!
他遭到了流放,命运多舛。这其中少不了楚怀王的王后郑袖的暗中使力。郑袖可能早就看屈原不顺眼,于是在楚怀王耳边吹风,使得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更加疏远。
后来屈原被任命为一个小官,被派到了偏远之地。楚怀王在一众奸佞的谗言下相信了秦王的和谈,却被扣在了咸阳。屈原想求助于顷襄王,却被小人所阻。三年后得知楚怀王的死讯,对屈原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再次被流放,十八年后楚国被秦将白起攻破,不再存在。屈原在哀愤之余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文章后投河自尽,用生命祭祀了他最爱的国家和楚怀王。这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故事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