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千叟宴只在康熙和乾隆两朝有 一次要花
千叟宴的起源,要追溯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农历三月。当时,正值康熙皇帝的六十寿辰,他在畅春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宴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年人为他祝寿,这便是千叟宴的首次登场。四年后的农历正月,康熙帝在乾清宫再次举办了千叟宴,当时只有十二岁的皇孙也参与了这场盛大的宴会。这场宴会给皇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他继位后,效仿祖父,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那么,为何只有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举办了千叟宴呢?乾隆朝承继了康熙朝的全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国库资金储备丰富。据《圣武记》记载,这是清朝国库资金存储的最高记录时期。康熙和乾隆都有雄厚的财力支撑,因此有条件举办这样的盛大宴会。
相比之下,雍正帝却没有举办千叟宴。一方面,他在未到老年时就突然去世。另一方面,他生性淡泊,不喜热闹。更为重要的是,他可能舍不得花费那么多的资金。他更倾向于将这些资金用于国家建设,如修建水利工程。他在位期间,全国田地数量大幅增加,多条河流得到疏浚,多项水利工程完成。
那么,举办一次这样的宴会需要花费多少钱呢?以乾隆帝在嘉庆元年(1796年)举行的千叟宴为例,参与人员多达5900人,盛况空前。宴会结束时,乾隆向参与者颁发了各种赏赐,包括如意、寿杖、缯绮、貂皮、银牌等物。其中银牌重量不一,依据年龄而分等级。这次宴会动用的白银高达百余万两。
这些白银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1766年,乾隆朝廷的财政收入达到4937万两,而这次千叟宴的费用占据了财政收入的2%以上。那么这笔钱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我们以今天的物价来计算,这笔钱相当于现在的数亿元。显然,这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除了千叟宴,乾隆帝还开创了“宗室宴”和“民族宴”。宗室宴是为了加强家族亲情而设,参与者众多,场面盛大。而民族宴则是为了表示对来朝贡的各族王公的欢迎和尊重,展示了朝廷的开放和包容。
无论家底多么厚实,也有败光的时候。乾隆帝的奢华使得朝廷开支巨大,到了嘉庆帝时期,财政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嘉庆帝只能节俭度日,这也使得他成为了史上最勤俭节约的皇帝之一。尽管如此,清朝的衰落已经无法逆转,这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懂得节俭和珍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