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字有什么来历
蒙古文字,是对蒙古人使用的语言(蒙古语、卫拉特语)记录系统的泛称。自蒙古人开始记录自己的文字以来,其文字演变历经千年,不断适应着民族文化的需求。让我们一同蒙古文字的来历。
在蒙、元时期,先后行用了两种蒙古文字。一种是蒙古畏兀字,另一种则是八思巴蒙古字。这两种文字在蒙古族的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我们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蒙古畏兀字创制于成吉思汗时期(1206~1227)。在此之前,蒙古族习用刻木记事。随着成吉思汗建立国家,他们开始使用畏兀字母书写蒙古语,称为蒙古畏兀字。这种文字以拼音为主,创始于8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畏兀字逐渐在蒙古族中普及,并成为官方书写的首选。从成吉思汗时期起,这种文字被用来书写诏令文书,并用于译写汉文典籍如《孝经》、《资治通鉴》等。如今,我们仍能从各地的碑石、古籍中见到这种文字的踪迹。
随着元世祖忽必烈的统治,八思巴蒙古字应运而生。忽必烈命八思巴制作新的蒙古字,于至元六年(1269)正式颁行。这种新制的蒙古字依据藏文字母改制而成,旨在成为一种能拼写蒙、汉、藏等民族语言的通用字母。虽然这种尝试在表示音值和构制字体时存在缺陷,但它为后来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八思巴蒙古字在元朝一代作为官方文字行用,并在北元时期仍用于铸造官印。随着历史的变迁,八思巴蒙古字逐渐不再通用。
至于现行蒙古文,与回鹘式蒙古文相比,有一些显著的改进和特点。例如,一些字母的形状更便于连写,一些字母的写法发生分化以区分不同的语音。还补充了拼写借词时使用的字母,消除了一个词分写成两段的现象,并增加了新式标点符号。现行蒙古文字母表包括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
还有一种叫做托忒文的文字,是卫拉特高僧在1648年改制的,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系统。托忒文字母表包括3. 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7个字母和表示辅音的24个字母都有其独特之处。这种文字用四个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四个舌位不同的圆唇元音等细节变化。
这些蒙古文字在蒙古族的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们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今,通过它们出版的图书和报纸杂志在蒙古族的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上就是关于蒙古文字来历的详细介绍。更多相关内容请持续关注我们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