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2022年三伏天有多少天
随着夏至的脚步渐近,关于三伏天的热议也开始在人们之间流传。那么,三伏天究竟是何方神圣?它何时来临?持续多久?让我们一起来揭晓这个夏日里的神秘面纱。
三伏天,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词汇,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如同炎炎夏日的代名词。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日子。说到“伏”,便是阴气受强大的阳气所迫,被迫藏伏地下。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日期是由古老的干支历的节气与干支纪日相配合决定的。每当“入伏”,全国多地便进入了持续高温模式。传统历书中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即从夏至日开始的第三个庚日便是初伏之日。这里的庚日,指的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说起伏天的长短,其中的差异主要在于中伏。由于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出现的时间不同,导致中伏的天数有所变化。可能是10天的常规模式,也可能达到20天。也就有了每年的伏天有时是30天,有时是40天的情况。
对于2022年的三伏天,它从7月16日开始,历时40天,直到8月24日结束。初伏为7月16日至7月25日,共10天;中伏从7月26日至8月14日,共20天;末伏从8月15日至8月24日,共10天。
那么,什么是三伏天呢?简单来说,它出现在小暑与秋分之间,那是一年中最热、最潮湿、最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指的就是“伏邪”,也就是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虽然叫做“伏天”,但其实它也包含着寒冷因素。三伏是中原地区最热的三十到四十天,它是按照农历计算的,大致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可以用简单的“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即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可能是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使用干支纪日法,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就叫庚日。庚日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因此出现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