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吕布为何要认董卓为干爹
深入历史:吕布为何要认董卓为干爹?
导读:本文带您走进一段野史秘闻,吕布为何要认董卓为干爹的深层次原因。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三国时期的历史迷雾,其中的奥秘。
《三国演义》中,吕布被描绘得丁原、董卓两位义父,再加上亲生父亲,被张飞讥讽为“三姓家奴”。在《三国志》中,关于吕布认丁原为义父的记录并未出现,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小说家的创作。而关于吕布认董卓为干爹的记录则有所提及,《三国志·吕布传》记载,董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在《三国志》中,还记录了其他一些养父子关系,如刘备的养子刘封、曹嵩与曹腾的养父子关系等。这些养父子关系与董卓、吕布之间的义父子关系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为了传宗接嗣,而后者则更类似于结拜。吕布拜义父,连姓都不用改,这种“结拜型”的义父子关系在三国时期几乎是孤例。
从历史背景来看,“义父子”现象的出现与发展与北方少数民族(时称“胡人”)有着密切关系。从南北朝时期起,义父子现象开始出现。到了隋唐以后,认“义父子”现象更是极为盛行,当时军阀无不收养义子。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北方胡人的社会习俗有关。在胡人文化中,“父亲”的地位不算太高,因此给别人当干儿子也不会当回事。再加上时处乱世,爹(儿子)多力量大,因此在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时期,我们看到了大量胡人认义父子的现象。
董卓虽是汉人,但其与羌胡关系密切,手下多为西凉羌胡之兵,深受羌胡之风影响。吕布则来自五原郡九原,即今天的内蒙古包头,也是胡汉杂处之地。这种背景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胡人的习俗。
在胡人、蒙古、匈奴等北方民族中,“互为父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效忠方式,也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政治联盟。在三国这个民族大融合、文化大杂烩的时代背景下,许多胡人习俗传入中原,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中原人物。吕布曾居住在胡汉杂处之地,从文化角度来讲,这种“互为父子”的关系虽然超前但并非不可接受。
吕布认董卓为干爹的行为,除了实际利益考量外,也受到了当时文化背景和民族融合的影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吕布认董卓为干爹的行为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效忠方式,也可能是在乱世中求生存的一种策略。具体的原因我们已无法得知,只能依靠历史资料去推测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