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伪科学太多 孩子好苦
溺水是一种由于被水淹没而导致原发性呼吸系统损伤的。这一过程包含着屏气期、喉痉挛期、水入呼吸道期和心脏骤停等多个阶段。对于救援人员来说,确保自身安全是首要任务。在救援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绳索、救生设施进行岸上救援,而且团体协作比单打独斗更为优越。值得注意的是,拥有游泳技能并不等同于具备水中救援的能力,这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
对于溺水者的救助与急救,情况复杂多变,需要根据溺水者的不同状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溺水者保持清醒状态,呼吸和脉搏正常,应立刻呼叫急救人员并在现场进行陪伴等待。对于那些昏迷但仍有呼吸和脉搏的溺水者,需要迅速清理其口鼻部位的异物,将其稳定地置于侧卧位,并密切观察其呼吸和脉搏状况。如有必要,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于处于“假死”状态的溺水者,应立即开放其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并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
针对溺水导致的心脏骤停情况,应优先进行人工呼吸,然后再进行胸外按压。这一急救顺序的推荐源于溺水的本质——窒息缺氧。供氧是挽救溺水者的首要任务。而在院外心脏骤停的急救中,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是C-A-B的急救顺序。但在溺水救援中,人工呼吸是极为关键的环节。由于溺水的根本机制是缺氧,因此在实施胸外按压之前,必须进行数次人工呼吸,以确保为溺水者提供充足的氧气。
随着现代急救技术的进步,控水法已经被淘汰。这种方法主要排出的是胃内的食物和水,对于肺内的水分几乎无法排出,而且可能增加误吸的风险,延误心肺复苏的时间。在真实的救援场景中,我们应该摒弃控水法。对于溺水者的救助和急救,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指南,以确保救援行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需要不断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何在遇到溺水事故时采取正确的行动。